地震監測預警
關鍵詞:地震監測;地震預警
能夠記錄地震相關參數的,監測地震發生的儀器稱為地震儀器,它能客觀而及時地將地面的振動記錄下來,為地震預警提供參考。值得注意的是,地震儀只能用于測量地震的強度、方向,并不能用于預測地震。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懸掛重物的慣性,地震發生時地面振動而它保持不動。
由地震儀記錄下來的震動是一條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線,所以被稱為地震譜。曲線起伏幅度與地震波弓|起地面振動的振幅相應,
它標志著地震的強烈程度。從地震譜可以清楚地辨別出各類震波的效應。縱波與橫波到達同-地震臺的時間差,即時差與震中離地
震臺的距離成正比,離震中越遠,時差越大。由此規律即可求出震中離地震臺的距離,即震中距。
地震監測
在地震發生前后,對地震前兆異常和地震活動的監視、測量活動叫做地震監測。目前地震監測主要有幾種劃分方法,一 種是專業與群眾之分,指專業的地震臺站和一些群測點,前者主要用監測儀器,如水位儀、地震儀、電磁波測量儀等,用來監測地震微觀前兆信息;后者則主要靠淺水井、水溫、動植物活動異常等手段,來觀察地震前的宏觀異常現象。
我國地震監測預報、震災防治和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已經建立,并實現了地震觀測技術由模擬向數字化的換代,使地震檢測預報能力和水平躍上新臺階。如今,全國采用數字化儀器觀測到的數據,實時或準實時傳到北京,有效地監視著地下構造活動。這對處于兩大板塊運動交界處、多地震的我國,社會經濟意義尤為重大。
地震預警
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后,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,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,以減小當地的損失。之所以能夠預警,是因為地震波是一種機械波, 具有遠小于小于電波傳播速度的特點,當地震發生后,要等-段時間的地震波才能傳播到人所在的位置。這個時間差給地震預警留下了空間。
一般來說,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是每秒幾公里,而電波的速度為每秒30萬公里。因此,如果能夠利用實時監測臺網獲取的地震信息,以及對地震可能的破壞范圍和程度的快速評估結果,就有利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的短暫時間發出預警。研究表明,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,可使傷亡率減少14%;如果預警時間為10秒和60秒,則可使人員傷亡-分別減少39%和95%。
”地震預警”并非“地震預報”,兩者不屬同一 概念。 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、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件事先發出通告;而”地震預警”是指突發性大震已發生、搶在嚴重災害尚未形成之前發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動,也稱作‘震時預警”。
圖文源于天目智慧減災研究院